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内需既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成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扩大内需为重点,增强消费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放宽限制措施,合理增加国内消费”。面对国内消费需求疲软、外需不确定性上升的复杂形势,今年政府活动报告提出“大力拉动消费,改善投资”。 《方案》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财政政策”,强调“投资于民、服务民生、支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减轻负担,强化消费激励,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形成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改善民生”。金融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和支柱。进一步发挥金融促进消费的功能和作用,是推动经济持续复苏的重要手段。系统增强消费,持续释放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系统性财政政策为抓手,构建了多方位的政策体系,促进消费改善,提高收入。 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筑牢居民消费基础。收入分配改革成效显着,中等收入阶层不断扩大。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通过增设专项附加扣除、调整扣除标准和税级等方式,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税负。优化调整全国企业人口的消费潜力将持续释放。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完善,居民消费预期也随之提高。 2014年,我国将新农保与城镇居民保险整合,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14年的5.01亿人增加到2023年的5.45亿人。2016年以来,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不断调整,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从2014年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2024年每人每月123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稳定了收入。 期望。增强城乡居民消费预期和支付能力,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综合运用结构性财政政策工具,挖掘大众消费潜力。免税、专项补贴等政策工具可以减轻消费者负担,刺激消费。比如,在“两新”(大规模装备更新和消费品调换)领域,不断设立专项超长期国债基金,促进装备更新和消费更新。 2 2024年,投资1500亿元支持工业、能源、交通、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改造项目4600余个,设备工具购置投资同比实际增长15.7%,拉动全部投资增长。比例达到67.6%。通过补贴、消费券等方式,投入1500亿元支持汽车、家电等旧消费品更新换代,精准降低居民重置成本,相关消费品销售额突破1.3万亿元。供需双方将共同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消费的政策和财政措施,促进服务消费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通过税收优惠扩大消费和提供服务。从2019年开始,基本物品和服务的增值税扣除额将从10%提高到15%。提供社区护理、日托和家政服务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并减少 90% 的应税收入。我们将努力通过补贴的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对服务消费等重点领域提供金融支持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床位建设补贴,对家政服务企业提供职业培训补贴,努力从需求侧发放文化和旅游消费券,充分发挥基本消费潜力,激发消费改善活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日本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占日本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预计将从2013年的39.7%提高到2024年的46.1%。服务消费是整体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充分发挥税收资金杠杆作用,激活绿色消费新动能。创新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完善绿色税收制度,通过差别化税制设计促进绿色消费。 2018年以来,我国实施环境保护税法,不仅积极倒逼企业增设环保设施、创新技术增加绿色产品供给,而且完善消费税制度,引导消费者购买低能耗、低污染的消费品。此外,对列入节能、节水、环保专用设备目录的产品,可按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在当年企业税中扣除,引导企业绿色消费。公共采购引领绿色消费潮流。 2019年,各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调整优化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公共采购实施机制的通知》,对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公共采购实行项目清单管理。依据项目清单和认证证书实施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 2023年,我国环保产品优先采购金额为575.1亿元,占同类产品采购规模的84.9%。此外,培育绿色消费新增长点,继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力,明确新能源汽车占新车和更新公车的比重达到30%以上。调整财政资源,充分支持消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显着提高,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消费潜力尚未完全发挥。居民整体消费结构较为单一,消费信心不高,面临消费不足等问题效率;近年来,教师财政资助持续聚焦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国民生活重要领域。但与人们的期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和不足。例如,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能力较弱,地方养老服务普及率不足,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同时,还需要完善税制设计。促进消费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要更好发挥财政支持和引导作用,着力解决阻碍消费升级的疑难问题和问题,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协调供需两端力度,实施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收入保障、优化税制、服务供给和预期管理等政策,强化消费激励,提振消费信心,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加强财政支出引导,夯实居民消费基础。提高购买力的基础是增强收入基础,而关键是精准的政治支持。要聚焦重点群体,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保障和积极引导,努力克服限制消费扩张的收入瓶颈。一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重点群体保护成效。 Prowe将金融资源直接配置向基层倾斜,重点关注中低收入群体和灵活就业人员,支持地方政府建立消费补贴等专项制度建立个人所得税、民生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完善分级分类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新旧换新、减轻托儿负担、改善住房等重点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协调性,强化公共财政对居民消费的引导作用。二是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减轻居民预期支出压力。推动财政投入,继续重点关注教育儿童保育、基层医疗、社区养老等领域。支持地方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扩大综合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有效减轻家庭长期支出负担,增强消费者信心。三、强化就业支持和收入保障诱惑。目标是扩大集团的收入增长路径。聚焦大学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推动救灾、公益、职业培训等项目实施,扩大基层和新兴领域就业能力。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就业补贴、创业扶持、贷款贴息等措施,引导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吸纳就业,夯实收入基础,提高消费水平。完善税制结构,强化消费税激励作用。加快税制改革,更好发挥税收调节和消费引导双重功能。一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持续优化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实施定向减税,有效减少减轻税收负担,不断增加人民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合理提高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比重,提高税收调节的充分性,有效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形成良性互动的消费新格局。二是推迟消费征收,不断分散征税。在满足征管条件的基础上,有序实施改革,优先考虑税源集中、从生产到零售流通环节清晰的高端消费品等品类,有效引导消费回流,释放潜在需求。同时,合理分配消费税收入。部分收入将划拨给地方政府,加强基层财政管理能力,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消费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公共服务供给,营造便捷舒适、无障碍合理的消费环境,有效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作用,增强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能力。服务。おけるプロジェクト建设における资本投资の妥当性と有效を向上させる。在最初的卢格书中,《中央预案》的结构设计和当地政府的特殊福利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保障中实现平衡。重点关注教育、医疗、老人和儿童的医疗、公共服务预置、区域协调和指导等领域的住宅建设中部地区和西方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 RSOS。二是加快消费新型基础设施整体部署和建设。新消费模式所必需的。支持基础物流配送、网络数字化、智能化服务终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商业设施向多功能、体验式空间转型,应对消费现代化需求。三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利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通过项目引导、风险分担、资金配套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公共服务领域投资,不断扩大优质服务供给。加强财政和金融联系与合作,并利用预期管理来增强消费者信心。展开 v丰富消费融资渠道,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一是完善税收贴息、风险补偿、政府担保等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消费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降低居民借贷成本,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分担金融机构部分风险,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消费、生态更新、社区关怀、数字生活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二是建立财政支持的专项信贷产品和政策性融资工具,将市场化操作与定向支持相结合,为特定消费项目提供便捷、低息的金融支持。三是充分发挥财政资源的引领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中小企业消费金融产品等新产品。城市.adanos和青年团体,通过税收补贴、风险分散等支持措施,鼓励资金更加精准、高效地流向消费者,形成财政支持、税收放大、市场反应的良性机制。 (作者马海涛、姚东民为北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富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