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10月24日,《农地质量保护和改善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该法案在土地管理法、粮食安全法等现行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强化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据自然资源部部长管卓介绍,到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将达到19.4亿亩,我国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许多法律都对耕地重要要素的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系统制定农用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结合土地管理法、粮食安全法、黑土地保护法等相关要求,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用地保护红线,加强高水平农用地建设。耕地主要用于生产粮、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和饲料、饲料,建立了农作物耕地使用管理机制。规定了非法占用耕地、损害耕地质量的共同法律责任。耕地法规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该文件草案系统地弥补了空白和不足,以构建系统、协调、有效的耕地质量保护和提高体系。人类的生命力在田野里,田的生机在水,水的生机在山,山的生机在土,土的生机在树。耕地离不开水,与山地、森林、草原、湿地等形成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法草案强调系统保护理念,强调耕地总量不减少,但质量提高、生态系统功能稳定,保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受保护。改进了。加强耕地生态保护,建立耕地生态保护修复体系,恢复和改善耕地生态功能。坚持山水林田湖泊草场综合保护治沙,维护良好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耕地需要采取严格措施,加大农地保护力度,人人有责。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近两年,南方16个省份水土光热平衡良好耕地面积有所增加,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实现了“保流域、齐担责”的目标。这份草案全面整合了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农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责任, 落实党和政府对等责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农用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由主要负责人负责。国家组织开展农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度评估。强化检查、督促检查。国家自然资源监察机构依据职权开展农用地保护检查。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按照职责分工,生态环境、水管理等相关部门也要承担相关监督管理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