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热门

灵隐寺免费开放,开启文化旅游新格局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近日,杭州西湖风景区宣布,2025年12月1日起,灵隐飞峰景区(含灵隐寺、永福寺、桃光寺)实行免费入园政策。游客只需提前网上预约即可免费进入景区。此前,进入飞来峰景区需购买45元门票,并额外购买30元芳香花券才能进入灵隐寺。灵隐飞峰景区免费,看来他们“放弃”了不少收入。据统计,2024年灵隐景区飞峰旅客总数为1088.31万人次。截至今年11月13日,旅客总数约为1006.48万人次。如果它变得免费,这笔可观的收入e将会消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游客在门票上省下的钱很可能会转化为餐饮、住宿、交通、购物、文化体验等消费,舍小利大。杭州23年前就明白了这一点。杭州市曾提出“241算法”。如果每位游客在杭州停留时间延长24小时,每年当地旅游总收入将增加100亿元左右。这也是事实。杭州全年旅游综合收入预计将从2002年的294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3450.3亿元,不局限于一景、一入口,而是可以构建更广阔的文化旅游产业。免费门票不仅是一种商业策略,也是一种形象塑造策略。这一政策真正做到了“山水还民”,不仅吸引了更多游客来到“零门槛”景区,还营造了一个开放、包容的旅游环境。活跃、友好的城市氛围。当一个城市的美誉度提高,“好感度”满了,自然就会产生人力资源“引力”,积聚发展动力。放弃门票收入并不意味着放弃管理责任。景区失去门票“铁碗”后,在优化旅游体验、拓展产业链、丰富消费业态等方面还需付出更多努力。比如灵隐寺免费开放后,预约系统能否承受住瞬间大塞车的影响?周边会不会堵车?这些问题需要提前规划和应对。近期,不少景区都进行了类似探索,安顺黄果树、江西庐山等旅游景区实行了“单票多日使用”政策。苏州周庄古镇推出“一票终身免费”政策。特拉从“卖门票”到“卖服务、卖体验、卖文化”,不仅恰好契合了游客的真实需求,也倒逼景区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收入模式,从而盘活整个旅游产业链。当然,并不是所有景点都适合“一刀切”免费入场。毕竟不同的景区收入构成、管理成本以及配套设施的成熟度都有所不同。在生态系统脆弱、交通管制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纸币仍然是必要的监管手段。思想世界突然发生了变化。旅行是一种幸福,从长远来看,增加收入更有价值。打破“看门票”、因地制宜“加减”的限制,真正做到旅游体验优先,八方游客惊叹不已,当地文化旅游自然蓬勃发展。h. (中国经济网吴晓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理论评论频道接受投稿。原创评论和理论文章可发送至cepl#ce.cn(#替换为@)。更多信息请参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文。
(编辑:年伟)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